中国的载人飞船:「神舟」。中国的月球探测器:「嫦娥」。中国的月球车:「玉兔」。中国的玉兔着陆区域:「广寒宫」。中国的航天站:「天宫」。中国的中继通信卫星:「鹊桥」。中国的火星探测卫星:「萤火」。中国的量子实验卫星:「墨子」。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:「北斗」。中国的全球低轨卫星系统:「鸿雁」。中国的太阳检测卫星计划:「夸父计划」。中国的暗物质探测器:「悟空」。中国的火星车:「祝融」。中国的空间站三舱和光学舱:「天和」、「问天」、「梦天」、「巡天」。中国的货运飞船:「天舟」。中国的行星探测:「天问」。中国的太阳探测:「羲和」、「夸父」。中国的通信卫星:「烽火」、「神通」。......

作者:Richard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638573300/answer/3360582846
来源:知乎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影视解说的账号不少,除了那种单片解说以外,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综合点评类

观看的时候,除了有回忆杀以外,说不定还能发现以前遗漏的佳作

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个影视解说账户“虫哥说电影”,粉丝不少,主要是做剧情解读

近期新开了一个国产剧影史系列,从2000年开始,目前讲到了2002年,还在持续更新

盘点这些年里每年开播的好看内地港台电视剧,影片类型多样

观看盘点,发现了南北方因为卫视原因,观影偏好好差异还是蛮大的!

大家也可以看看,有哪些影片是曾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?

国产剧影史系列: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29296192/channel/collectiondetail?sid=1933850

前几天我们给大家推荐过一部韩国的漫改真人剧集,近期又出了一部

Netflix韩国漫改剧集:《超异能族》第一季完结 全20集

里面也有《超异能族》里熟悉的演员“高允贞”

《死期将至》同样也是一部漫改真人剧集,剧情尺度一看就是国内拍不了的

故事讲述了一个生活处处不如意的男人选择了自杀,结果因为种种原因见到了死神

死神表示,他的死罪业很大,无法进入真正的轮回,为了惩罚他,他需要死亡12次

每次死亡他都会灵魂附体到一个将死之人身上,但是,他也有机会活下来

如果活下来就能以这个人的身份生活

但他依旧需要去寻找自己是为什么陷入12次死亡轮回的真相

如果找不到真相,即使活下来,还是会堕入地狱,男人为了活下去寻找真相,会怎么做呢?

看似讲述的是自杀,实际上内核还是反对自杀的,美好的生活总是需要渡过一个一个坎…

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「死期将至 (2023) 全8集 韩语中字」,点击链接即可保存。打开「夸克APP」,无需下载在线播放视频,畅享原画5倍速,支持电视投屏。
链接:https://pan.quark.cn/s/77d492f667d9

上个周末,新浪微博的服务器又经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。7月28日下午,曾是“明星夫妇”的演员文章和马伊琍,同时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布了离婚的消息,迅速引爆了一波网络舆论热潮。由于许多影视明星都喜欢在微博上公布自己的情感动态,“围观”微博服务器在类似事件发生时被热搜挤爆,几乎成了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“保留节目”。一时间,与文章和马伊琍婚变有关的信息,迅速填满了很多年轻人的社交网络。不论此前对这对夫妇的了解是多是少,在大氛围的影响下,大家似乎都自愿或不自愿地卷入到了“吃瓜”的热潮中,仿佛谁不关注,谁就落后了一般。

  关注娱乐明星的私生活,已经成了网络上的一道“景观”。范冰冰、李晨、赵丽颖、冯绍峰、薛之谦、李雨桐、文章、马伊琍……不管其“咖位”大与小,其感情历程顺遂或坎坷,当其私生活动态被传到网上时,无一例外都受到关注。某种意义上,“吃瓜群众”可谓是网民中最具规模性与代表性的群体,也是年轻人网络生活的一个缩影。

  所谓“吃瓜”,最主要的精神内核,一是“看热闹”的好奇心,二是“事不关己”的疏离感。人人皆有好奇心,而年轻人的好奇心又尤其旺盛,因此,对各种足以引起人关注的事件充满好奇,可谓人之常情,这也是人们选择“吃瓜”最主要的动力。然而,带着好奇心去探究事物,和“吃瓜”又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。人们很少会用“吃瓜”去形容对严肃、深刻的话题与事件的探究,往往用其形容那些对引人注目却又无关紧要之事的围观。

  明星的私生活,恰恰具有“引人注目但又无关紧要”这个看似自相矛盾的特质,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了年轻网民们最大的“瓜田”。从这个角度上看,与其说是明星通过炒作操纵了网民的关注焦点,倒不如说是年轻网民自身的偏好,赋予了这些明星额外的光芒。

 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,今天的年轻人将围观明星八卦当做一种减压手段,倒也无可厚非。但是,面对这种热衷“吃瓜”的风气,我们终究免不了要问:“吃瓜”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,为何会流行于网络舆论场?

  事实上,打开微博,我们会发现,在与社会公平、正义相关的话题上,网民们并不缺乏讨论热情。但细究下去却会发现,关心这些话题的,多是有一定网龄的“老网民”,越是年轻的网民,越显得“出世”“避世”,更关心那些轻松的话题。

  之所以如此,一个重要原因是,公共讨论的质量因为互联网上戾气的增强而变低,新生代的网民对此难免厌倦,不愿参与其中。有理有据的“君子之争”,逐渐被网络上的暴躁风气“碾压”,许多网民不再将互联网视作一个可以认真讨论、互相说服的空间,而将不同观点的交锋,也时常成为你死我活、谁先把对方骂倒算谁赢的无聊争斗。这种低劣的讨论,自然会让年轻人感到无聊,转而关注那些热闹非凡却无关紧要的明星私生活。

  当然,这并非网络舆论应有的正常状态,更不意味着这样的局面没有改善的空间。对于公共事务漠不关心,对各种绯闻八卦充满热情,对年轻人而言,无论如何算不得一种健康的思维模式。但是,在这个问题上,指责年轻人“无聊”显然有失公允,为他们打造更好的公共讨论的空间和平台,显然比指责他们只知道关心明星私生活更有意义。